不少人说《桃花坞》尴尬九分钟,花少味儿太冲,“坞学”正在挑战“花学”地位。就,不知道有没有人在意,《花儿与少年露营季》其实先一步开播,还“无聊”上了热搜。
2022年,还有人和我一样在重温《花儿与少年3》吗?特别是在疫情我们取消了很多次旅行之后……
或许真的有人能减肥成如此大的变化吧,至少他的粉丝么年时深信不疑的。
不如就把“望春花”作为题目!盘龙知道,自己找到了心心念念的合适主题。
不管是节目尝试的新形式,还是张凯丽、刘敏涛、杨幂、李斯丹妮、赵今麦、韩东君、丁程鑫,老老少少组成的新阵容,至少目前看来,属于是淡出鸟来了。
说他们不会玩梗呢,也玩。
“经费捉襟见肘”“将穷游进行到底”是过往《花少》的标签之一。往季节目中,囊中羞涩的宁静为了跳伞照片放低姿态苦苦哀求终究不得,张翰因饥饿难耐,在罗马街头请求外国人帮买三明治等情节,都成为节目的名场面。不过,《花少4》中不再围绕经费和穷游大做文章,取而代之的是天气挑战和露营难题。
易白歌曲《铁花开》
冬去春来多少载
“首季元老”张凯丽回归
从首期节目内容呈现来看,受舆论大环境的影响,《花儿与少年4》已经完全和前几季内容走向不一样了,节目不再以嘉宾之间思想碰撞来博取热度,走的是和谐温情的路线。
原创作品特等奖(3名)
再一个,一个团队里有成熟稳重有担当的人,有温柔注意细节的人,有可以活跃气氛的人真的很重要。我觉得花少3里陈柏霖张若昀都是很稳重的人,杨宁气氛担当,井柏然照顾大家情绪。女生们也是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,让这个团队,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事都有人能站出来处理并且处理得很好。
临夏,位于祖国西北黄土高原,古老的大夏河穿城而过,历史上名为“河州”。古河州,有着这么一个朝气蓬勃的童声合唱团,他们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花儿”改编填词,注入临夏当地富有特色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等文化元素,创新成为一件件与时俱进、脍炙人口的花儿作品,走出临夏,迈向全国性的艺术舞台。
怎么讲,流失的烟火气和人气叠加在一起,确实不会引起太大争议,也确实寡淡。
一起吃饭时,妻子吃不下,分给丈夫一些,在一般人看来,没有任何问题吧?
第一位、潘长江
第二位、孟美岐
在节目中,以第一名C位出道的她,直接甩了第二、第三名的吴宣仪、杨超越一条街。
出道后的第一部电影就与李沁合作,还很快受到了章子怡和李冰冰的关注。
音乐简谱中以“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”作为七个基本音符,
第三位、张柏芝
推测出如果这事是真的,那她就是在一年内连续流产了四次,然后第五次成功怀孕。
第四位、李晨
分手后第一件事,李晨就洗去了纹身,转身恋上了赵卓娜。
也第一次送出了心形石头。
第五位、华晨宇
第六位、杨烁
结果第二波证据很快流出,还有杨烁每次与女方私会后都会转账一万元。
第七位、李小璐
3岁第一次演戏,17岁成为史上最年轻的金马奖影后。
“你看这里还有跟绿泡泡的合影!”她高兴地说。
节目中严艺文故地重游去《俗女》拍摄地,老远看见老板娘,二人热情相拥。严艺文突然落泪。
夜幕降临,李斯丹妮、韩东君、丁程鑫一边吃着刘敏涛带来的零食,一边回忆着这些天的露营经历。在这样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下,有人突然发现杨幂独自在一旁泪光闪闪,众人见状慌乱不已,急忙上前安慰,结果得知真相后,李斯丹妮“愤怒不已”,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?
我们会觉得可能来这里拍完就走 没有很深入
去海边捡漂流木,经过一条有点难走的小路,老少女们开始了幻想。
如果说比较明显和直接的“借鉴”让人一目了然,而一些“借鉴”和“创新”的结合,则更加具有迷惑性。第一次听到这歌的时候,其中的“粉面含笑微不露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因为它让熟悉《红楼梦》的人联想到其中相似度极高的一句:
因为王熙凤的出场在《红楼梦》中太过经典,这句“粉面含春威不露”可以说是这部文学名著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人物描写之一,小说中的原句和歌词里的“粉面含笑微不露”仅两字之差,其中还有一字是同音字,后者对前者的模仿似乎比较明显。化用经典的文学语句,是值得鼓励的,此处化用是否恰当,也许见仁见智,如果将里面的词语逐个分析下,似乎更容易得出结论:
首先,“粉面”并不是“粉扑扑的脸”,而是涂脂抹粉的脸,“油头粉面”中的“粉面”就是这个意思。《红楼梦》中王熙凤第一次出场,她浓妆艳抹、花枝招展,还未进入眼帘就先声夺人,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。“粉面”出现在儿童歌曲中是否恰当?是指谁?想要表达什么?
其次,“粉面含春”的“春”在原句中是指男女情好之意,和“女子怀春”的“春”相同,如果放在儿童歌曲中显然不妥,因此歌词用的是“笑”,似乎更恰当一些。然而,问题在于改了“春”,也要改后面的“威”,原句“含春威不露”是一体的,“威不露”是指不露威仪,指王熙凤娇艳妩媚的女性魅力掩盖了她的威仪,但仍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质,“威”在此处显然不可用,但如果直接改成同音的“微”,仍然有问题,笑容只能“微露”或者“不露”,“微不露”似乎不通。
其一,并非所有跟“国学”有关的内容,都是真正的“国学”, 如今的“伪古风”、“伪国学”大行其道,许多所谓对古代礼仪道德的培训,都有对文本断章取义、妄加阐释之嫌,甚至只要在臆造的内容上点缀些许“古文”的字句,就可以吸引学生。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那首歌曲,表面看似乎可以对听者进行语言、文化和审美上的熏陶,实则经不起推敲,“熏陶”的结果可能是弊大于利。所以家长对活跃在“国学市场”中的各种服务和产品,需要一定的辨别能力,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。
其二,传统文化本身也不适合不加辨别就全盘、机械地吸收,对传统文化的学习,除了语言表达本身,也是在了解历史,应当引导孩子注意时代背景、培养思辨能力,既不妄加批判,也不囫囵吞枣。举例来说,随着“国学热”的兴起,早已无人问津的《弟子规》一夜成名,而随着人们对“国学热”的反思,《弟子规》因为含有一些陈旧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,又被从神坛丢入万丈深渊。事实上,如果说不合时宜的内容,“国学经典”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,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格外重要。学习一种语言和文化,并不是简单地把“墨水”倒进肚子里,而是一个思考、探讨的过程,对孩童来说,既是知识的拓展,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。
在我现在所生活的美国,因为年轻的华人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,很担心自己的子女不能掌握中文,因此愿意花费高昂的学费,将子女送入中文学校,或是购买各种早教产品和服务,因为还没有深入体验美国的中文早教课,所以不敢妄言,但是从接触的年轻父母来看,他们和国内的家长一样,对“国学早教”的高涨热情有过之而无不及,但对“国学”本身依然缺乏了解,而在具体的操作上也还有提升的空间。